
绿色钻石是大自然最奇妙的杰作之一,其形成过程跨越了数百万年。其中包括一些拥有独特鲜艳色调的著名钻石,令人叹为观止。绿色钻石的独特故事使其介于最稀有的钻石和价格较为亲民的钻石之间,尽管它们非常罕见。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它们究竟有多稀有?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文。
天然绿钻石是如何形成的?
天然绿钻石的绿色源于其晶体在形成过程中及形成后所接受的辐射。无论是无色钻石还是彩色钻石,其形成过程都需要在地下150至200公里深处的高压条件下,在1000至2000摄氏度的高温下,历经数百万年。
虽然彩色钻石通常是由于纯碳晶体中的“污染”而形成的(例如黄色钻石,是由氮分子产生的),但绿色通常是在钻石完全结晶之后出现的,通常是当钻石从地下深处通过火山口流出并因此受到直接辐射时。
钻石的绿色强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受辐射的类型和持续时间以及其大小的影响。
阿尔法粒子辐射会穿透钻石,仅影响其表层色调。由于这种辐射无法穿透钻石本体,因此钻石呈现出一种罕见而珍贵的浅绿色。
相比之下,β 和 γ 辐射是粒子辐射,可以穿透钻石主体,并在较高强度下赋予钻石深绿色,例如 Fancy Intense , 深彩和艳彩。
接触过天然β和γ辐射的绿色钻石非常罕见,主要是因为这些情况在自然界中仅占0.1%。
天然绿钻石的种类
1.绿色肤色- 这些钻石仅在外表面呈现绿色,并且构成直接暴露于α辐射并在相对较低的强度下呈现浅色调的绿色钻石的大多数。
2.绿体色——这类钻石全身都充满绿色,由于直接暴露于β射线和γ射线,其色调更深更浓。这类钻石非常稀有,尤其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您可能还喜欢我们出售的绿色钻石
彩绿钻石:颜色与定价

与所有彩钻一样,绿钻的价格主要受其颜色影响。彩钻的颜色是决定其稀有性和定价的关键参数,并且远远高于其他参数。世界领先的宝石学机构—— GIA的钻石颜色等级分为 9 种:微弱 (Faint)、极淡 (Very Light)、淡彩 (Light)、淡彩 (Fancy Light)、彩 (Fancy)、浓彩 (Fancy Intense)、艳彩 (Fancy Vivid)、深彩 (Fancy Deep) 和暗彩 (Fancy Dark)。微弱代表明亮柔和的色调,而深彩则代表浓郁深邃的绿色。
颜色定义分为三个标准:色调,色调和饱和度。
色相- 代表钻石的主色。虽然钻石中也可能存在其他颜色,但色相代表了钻石分类所依据的主色,在本例中为绿色。
色调- 表示钻石的明暗程度,这一特征直接影响钻石的外观。色调并非作为单独的参数出现在 GIA 证书中,而是颜色定义的一部分。如果您希望购买一颗具有浓郁绿色调的绿钻,同时又想省钱,建议购买色调较深的钻石。
饱和度——饱和度代表颜色的强度和深度。饱和度高的钻石通常较为稀有,因此价格也更高。
绿钻石的次要色调和定价
绿钻石的次要色调包括黄色、棕色、灰色和蓝色。大多数绿钻石都具有一种次要色调(有时是两种),这会影响钻石的价格。
图片绿色钻石颜色组合:从左到右
第一类:深彩褐绿黄钻、深彩褐绿黄钻、灰黄绿钻、浅灰黄绿钻、绿蓝钻、浓绿黄钻、鲜绿钻
第 2 行:浓彩蓝绿色钻石、淡彩黄绿色钻石、黄绿色钻石、淡彩黄绿色钻石、浅绿色钻石、淡彩黄绿色钻石、淡彩黄绿色钻石
第三行:淡彩黄绿色钻石、浓彩黄绿色钻石、彩绿色钻石、浅绿色钻石、淡彩黄绿色钻石、极淡绿色钻石、灰彩黄绿色钻石
第四行:灰绿彩钻、浅绿彩钻、浓绿彩钻、浅绿彩钻、灰绿黄彩钻、鲜绿彩钻、浓绿彩钻
Aline 5:艳彩蓝绿钻石、浓彩蓝绿钻石、浓彩绿钻石、浓彩绿钻石、浓彩蓝绿钻石、浓彩黄绿钻石、浓彩黄绿钻石。
_____________
定价取决于次要色调的类型。换句话说,如果钻石的次要色调不如绿色那么稀有,例如黄色或棕色,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较低。但如果次要色调是稀有、令人垂涎且受欢迎的蓝色,那么绿钻的价值和受欢迎程度就会飙升。
与彩钻一样,在绿钻的颜色定义中,主色调出现在证书的最后,次要色调则位于其前。主色调的定义(例如:蓝色/略带蓝色)表明了颜色的主导程度。
例如:黄绿色钻石表示相对于主色调绿色(60%)具有较高显性(40%)的黄色色调,而黄绿色钻石表示相对于主色调绿色(75%)具有较低显性(25%)的黄色色调。
* 这些百分比仅供参考,并不代表实际统计数据。
由于大多数绿色钻石都有一种或多种额外的色调,纯绿色钻石(尤其是具有天然体色调的钻石)被认为更为稀有,因此价格更高,除非次要色调是具有相同强度的蓝色。
绿色钻石的颜色分布
由于钻石的绿色是由直接辐射产生的,因此只有受到辐射的区域才会呈现绿色。因此,大多数暴露于未穿透钻石外壳的表面α射线的绿色钻石,其颜色分布不均匀,这使得颜色分布均匀的绿色钻石尤为罕见。与肤色钻石相比,暴露于穿透钻石本体的β射线和γ射线的绿色钻石通常不仅拥有令人惊艳且极为罕见的色彩强度,而且颜色分布也更加均匀一致,从而丰富了钻石的外观,提升了颜色,并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裸绿钻石:按克拉、净度和切工定价
4C 是宝石学家用来对白色和彩色钻石进行分级的参数,包括:颜色、克拉、 明晰 和切工。如上所述,颜色是影响钻石定义和定价的最重要参数。然而,其他三个参数也会影响钻石的定义和定价,并帮助您了解钻石的特征。
例如,克拉数(钻石的重量)越高,其价值就越高,因为随着钻石总重量的增加,绿钻石每克拉的价格也会大幅上涨。

净度参数旨在评估钻石中现有缺陷的数量和类型,从而表明钻石的光泽和反射质量。净度等级由GIA定义的6个等级组成,共9个等级。同一等级内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但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则较大。
FL——完美无瑕
IF——内部无瑕疵
VVS1 和 VVS2 - 非常非常轻微的瑕疵
VS1 & VS2 – 轻微瑕疵
SI1 和 SI2 - 略有瑕疵
I1& I2 - 包括
由于大多数瑕疵非常小,肉眼无法察觉,因此购买净度较低的彩色钻石(例如SI1)可以省钱。但如果我们决定这样做,就应该确保所选的净度不会损害钻石的颜色、光泽或反光,否则我们可能会错失购买这种稀有且永恒的天然珍宝的真正意义。
最后一个可能影响绿钻定义和定价的参数是切工。许多人认为切工和形状是同一回事,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互为补充的不同方面。钻石切工代表了钻石抛光师从原钻切割成品的方式。 原石。好的切工能凸显钻石的品质,强调其颜色、光泽和优美的对称性。
剪裁与形状——有什么区别?

钻石抛光师选择 正确的形状 在切割绿钻石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精细的打磨,并且在切割过程中,还需要实现上述其他品质,例如抛光、对称性和干净的切割。
例如,任何钻石抛光师都知道,圆形不适合切割彩色钻石。这种形状非常适合反射白光,因此经常用于切割白色钻石。但对于以颜色为最大价值的彩色钻石(颜色越浓烈、越鲜艳越好),圆形可能是最不合适的选择,因为白光会削弱颜色。然而,像 光芒四射,梨形, 一般而言,垫形等更适合绿色钻石和彩色钻石。
绿色钻石有多稀有?
自然界中绿钻石的形成过程相当罕见,尤其是那些色泽鲜艳的钻石。这一点在拍卖行中显而易见。尽管拍卖行40年来一直在出售各种颜色的钻石,但只有两次以每克拉122.2万美元和318万美元的创纪录价格售出艳彩绿钻石。尽管绿钻石同样稀有,售价也同样高昂,但它们的等级却与三种最稀有的钻石颜色——红钻、蓝钻和粉钻——并不在同一级别,主要是因为它们不像红钻那样受欢迎。
艳彩绿钻石是最稀有、最浓烈的钻石,但由于对蓝色、红色和 粉红钻石 克拉价格越高,其每克拉单价就越低。此外,其他绿色色调的钻石数量也一直不多,主要包括彩钻、浓钻及以下等级的钻石。因此,绿色钻石受到那些希望拥有像绿色钻石这样稀有且令人惊叹的钻石而不必日后再次出售的收藏家的追捧,而非那些将其视为投资机会的人。
世界上最著名的绿钻石

德累斯顿钻石——一颗最知名、最著名的绿钻,在德国萨克森州展出了近200年,其名字也源于该州首府。这颗梨形钻石重41.60克拉,拥有深邃均匀的绿色色调,净度达到VS1的最高等级——所有这些特征,以及其背后引人入胜的历史,使德累斯顿钻石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

极光绿——2016年5月,极光绿在日本的一场拍卖会上以16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历史纪录。这颗重达5.07克拉的绿钻是迄今为止售出的最大颗艳彩绿钻。这颗绿钻净度达到VS2,镶嵌在一枚镶满圆形粉钻的金戒指上,打破了仅一个月前由“海洋之梦”创下的纪录。

海洋之梦——这颗重达5.51克拉的深蓝绿钻以89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这颗盾形钻石色泽深邃而罕见,堪称最稀有的宝石之一。经GIA检验鉴定,这颗天然钻石的特殊颜色源于数百万年的地下放射性作用。
鉴定天然绿钻石
绿色钻石在美国宝石学院 (GIA) 等领先地质学机构的顶级实验室进行测试和诊断,这些实验室采用先进的技术、全面的测试技术和专业专家来确定钻石的来源、颜色强度、颜色分布等。然后,所有信息都注册在每颗钻石独特的原始证书中。

专业宝石学家在确定绿色钻石是否天然时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源于地球深处和火山中自然产生的α、β和γ辐射可以在实验室中人工模仿。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领先的宝石学机构,尤其是 GIA,开发了全面、深入、严格的实验室测试,以最终确定钻石的绿色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形成的。
因此,强烈建议购买带有原始 GIA 证书的钻石,这样您就可以放心购买到正品且物有所值,尤其是在购买绿色钻石时。
绿钻订婚戒指

如果您想送给未婚妻一颗永恒的钻石,其非凡的稀有性将反映出您爱情的力量,那么绿钻石可能是您的正确选择,因为它比最稀有的流行钻石更便宜。
绿钻订婚戒指的颜色象征着健康、生育、更新、好运和金钱,结合了精神平衡和与心轮的联系,这在远东地区很常见,因此绿钻订婚戒指是一个明智而敏感的选择。
绿色钻石完美地融入金戒指中,突出了其颜色,并且可以与其他颜色(如粉色、黄色甚至黑色)的小钻石组合,形成独一无二的订婚戒指的对比。